发布日期:2025-08-27 浏览次数:4437次
一个刚在母亲节为妈妈准备惊喜的20岁少年,生命永远定格在校园里一个缺失的井盖之下。
5月21日,重庆对外经贸学院,化粪池旁新竖起了醒目的警示标语,缺失的井盖终于被补上。可对张先生夫妇来说,他们差两个月就满20岁的儿子,却再也回不来了。
“校方已基本满足家属诉求”的通报背后,是一个家庭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。张先生的妻子需要人搀扶才能站稳,这个39岁高龄产子的母亲,正在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至痛。
01 缺失的井盖,断裂的安全防线
这起悲剧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它的可避免性。校园安全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,它体现在每一个井盖是否牢固、每一处警示是否到位、每次巡查是否落实。
吊诡的是,直到悲剧发生,学校才匆忙给所有化粪池补装井盖、加贴警示。这种“马后炮式”的整改,恰似用逝者的鲜血为生者敲响警钟。
02 三重断裂带:物防、人防与心防
这起事件暴露了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三重断裂:
物防缺位:一些学校热衷于修建气派校门、豪华草坪,却对井盖、消防栓、电路管线等“看不见的角落”疏于维护;
人防失效:从校方至今未解释井盖缺失原因来看,“重应付轻责任”的官僚思维仍在作祟;
心防淡漠:程式化的道歉缺乏温度,掩盖不了对生命价值的轻慢。
03 悲剧不止一次,教训为何被遗忘?
从实验室爆炸到宿舍火灾,从操场塌陷到食堂中毒,校园安全事故几乎遵循着相同剧本:事前敷衍、事后补救、追责从轻。
这种“亡羊补牢”式的治理逻辑,本质上是将学生的生命安全置于概率游戏的赌桌上。
04 筑起守护生命的防护墙
要真正杜绝此类悲剧,需要从制度和人文双重维度发力:
筑基根本:建立学院6S管理体系,从整理、整顿、清扫、清洁、素养、安全6个维度,彻底消除不合理,不规范,无标准,不安全的种种怪相。
智能物防:建立校园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,运用物联网技术对重点部位实施智能监控;
明确人防:打破“集体负责等于无人负责”的怪圈,建立从校领导到后勤人员的全链条问责体系;
温暖心防:把学生当作需要呵护的孩子而非管理对象,让每个角落都浸润“生命至上”的关怀。
张先生说“希望事情尽快解决”,这声哽咽里既有失去至亲的锥心之痛,也饱含着对改变的殷切期盼。
再完美的善后,也换不回那个在母亲节准备惊喜的少年;再多的赔偿,也填补不了父母心中永远的空洞。
唯有以制度刚性守护生命尊严,以人文关怀温暖校园角落,才能让青春不再凋零在可以避免的“意外”里。
希望这次悲剧能成为校园安全治理的真正转折点。